羊城晚报讯 记者甘韵仪报道:去年,“毒跑道”风波四起,广州也有不少家长闻到学校跑道散发出异味,随即怀疑是“毒跑道”。广州市政协委员谢小夏在今年的市两会上连发四问:“塑胶跑道的发展和应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,技术成熟,为什么还会出现‘毒’的问题?塑胶跑道的国家标准为什么沦为摆设?政府采购游戏规则的漏洞所导致的大量‘低价冲标’现象、货不对板现象还带来了其他什么危害?政府职能部门在涉及学生健康的政府采购中如何才能更有效作为?”
据称,早在03年,关于塑胶跑道的性问题曾有过争论。北京市政府为此专门召集各方专家,对塑胶跑道进行了长达两年的研究,得出了合格的塑胶跑道“基本无害”的结论。但是,“塑胶跑道基本无害”是建立在塑胶跑道质量可靠这一基础之上的。也是说,铺设塑胶跑道一定要“严把材质关、施工关和验收关”。然而,现实中却出现了三关不同程度失守的尴尬局面。
谢小夏说:“这‘三关’的把守显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采购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。作为项目采购人的教育部门,由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储备,项目实施监理单位缺少化工方面的专业知识,无力对塑胶跑道的材料优劣进行辨别,这一漏洞给施工方在材料方面做文章的机会。另一方面,由于专业的验收程序复杂且需要收取较高的费用,采购人往往自行对塑胶跑道的一些物理层面上作些检查算验收完毕,验收把关流于形式,无疑助长了跑道‘毒风’。”
为此,她认为政府采购的要务是要以优质的产品确保青少年的健康。“我认为涉及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政府采购标准,应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识,在国家标准的执行中应按照‘靠高不靠低’的思路,用足用好预算资金,以高标准高质量的采购来确保青少年的健康。” |